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

031修練的軌跡

修練的軌跡導讀

四位作者從150位企業家、社會領袖與頂尖科學家的經驗出發,穿梭科學與哲學,縱貫東西古今智慧,提出所謂的U型理論」(U Theory,將深度變革的歷程形容為一個「U」型路線,其中包含七種循序漸進的能力,也分別代表七個階段。
作者認為,這個歷程便是創造性變革的關鍵,而這七種能力,不但在我們心中,也蘊藏在組織、體制與社會裡。人們往往執守固有的觀省方式與行動模式。但是,藉著深層學習,我們也可以改變思維,從觀省所見、感知新的可能性,進而採取行動,推動變革並塑造未來。開發人類無限潛能,就從閱讀《修練的軌跡》開始!


導讀:一路走來,始終如一
文/楊碩英

本書背景概述
或許有人會覺得《修練的軌跡》一書中談了不少玄奧超常的事,和聖吉之前的書不太連貫。在此,我把聖吉之前有關的一些背景、論述與事情介紹一下,相信對大家會有些幫助。
在《第五項修練》的導讀中我已介紹,聖吉在麻省理工唸書時,就追隨佛睿思特(Jay Forrester)以系統動力學探討人類發展的困境與危機。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局部片段的思考方式,造成了切割的世界觀,使我們喪失了與周遭世界的一體感。聖吉希望透過注重整體思考與互動的學習修練,能使個人與組織產生心靈的蛻變。他由組織著手,提出學習型組織的藍圖,與所需的理論架構與方法,來實踐他的願景。
在《第五項修練》第一章中,聖吉即指出一種心靈的轉變,他用了metanoia 這個字來形容這種心靈的根本改變,一種超覺的經驗。他們以前在輔導企業時,私下原先是用metanoic organization來形容學習型組織的。他還指出,在早期基督教的經論中,metanoia這個字特指醒悟而直接覺知至高無上的、屬於上帝的事物。而在《修練的軌跡》中,則更加深入地探究這些觀點。

思想有見地的持續創新者
後來聖吉把他的想法進一步的整理,寫成《第五項修練II實踐篇》中〈向前行〉那篇長文,這或許是聖吉多年來用心最深、思考最完整、也最重要的一篇文章。從這篇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他整個策略性思考與行動藍圖。文中聖吉對策略性思考提出他個人的的定義,論述實在太有見地了,完全不受限於許多策略大師們的論點。在此借用邱吉爾讀了《經濟人的末日》對杜拉克的讚譽:「He has his own mind!」(此人有其見地)其實,早在讀聖吉的第一本書《第五項修練》時我就有這種感覺,He always has his own mind
這篇文章裏面聖吉用了一張圖介紹了他的想法。我第一次看到這張圖是在1992年的「系統思考實踐研討會(Systems Thinking in Action Conference),聖吉在會中用投影片畫了這張圖。他講完以後問大家,「是不是聽得不很懂?」然後說,「我也不很懂」。我那時候覺得真有意思,還有這種「自己說自己也不很懂」的大師。19931994年,同樣的研討會,同樣的投影片,講完後問同樣的問題,「是不是聽得不很懂?」然後說,「我現在比較懂了。」我總算見識到了一個持續創新者的珍貴特質,有多少人在成為大師後還能保持這種特質呢?

策略性思考與行動藍圖
這張圖有四個部分。第一個部分他用一個三角形來表達,右下角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關於五項修練的理論、方法和工具;左下角是創新的基礎結構;頂角是指導方針,聖吉在此特別強調整體的首要性(the primacy of the whole)。而在《修練的軌跡》中,則深入地探討整體這個概念,並使聖吉有了全新的領悟。第二個部分他用一個圓形來表達,稱之為深層學習循環,包含技術與能力、覺知與敏覺程度、態度與信念。這個深層的學習循環構成了學習型組織的本質,使個人思維與集體思維持續產生根本的改變。在《修練的軌跡》的導論中,則更一步強調對整體的覺知,以跳脫我們習慣性反應式的學習,而發展出更能覺知到整體的存在、行動,更能以整體為念,一層層向內深入覺知更大的整體的深層學習能力。對更大整體的覺知,在其後各章進一步地做了不少深入而精闢的探討。在那張圖左下角,聖吉介紹了第三個部分:成效,什麼時候用什麼方法來評量重要的學習成效?這個部分後來結合了成長上限系統基模,在《變革之舞》中大幅擴充與發展。
最後在那張圖右上角,聖吉非常簡略地介紹了第四個部分:內隱(創造)的秩序。他說:「這是一個比深層學習循環還要奧妙,但同時也是最難探討的層次。事實上,由於沒有具體證據足以顯示它的存在,我們或許只能推斷有這樣一個層次。但是,也可能我們終究能證明,這個層次對於徹底了解學習型組織在覺知和能力上的深層轉變,有舉足輕重的影響。」他並介紹量子物理學家波姆(David Bohm)的主張:在這種內隱世界中,萬物相互含藏,它會不斷開展顯現於我們所體驗的外顯世界中。更重要的是,人類參與了這種開展的過程。聖吉也特別提到蕭伯納所言:「這是生命中真實的喜悅,服事一個你視為偉大的目的,成為大自然的一股力量……」我想,就是這一段簡短的文字,引領著聖吉依循生命深處的呼喚,勇敢而專注地「向前行」。
這第四部分的發展,聖吉先引出了(因為是在他不斷地鼓勵之下)約瑟夫賈渥斯基(Joseph Jaworski)那本精彩的《領導聖經》(SynchronicityThe inner path of leadership),聖吉並為之寫了一篇長得不能再長的序。在序中,聖吉提到,當初他拼了命地要了解,為什麼某些團隊會有不可思議的超水準表現,不論是賽爾提克籃球隊也好、一些超高績效的企業團隊也好、或是其他藝術表演團隊也好;熟悉聖吉學習型組織這條發展脈絡的人都知道,這是他最核心的研究議題之一。在《第五項修練》團隊學習的部分,他描述當這種團隊「進入那種zone」時,就會出現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與超常的(extra-ordinary)表現。他找遍所有傳統管理文獻,都找不到任何合理的解釋。這時,量子物理學大師波姆至麻省理工演講,介紹他「內隱宇宙」與「外顯宇宙」不同時空同時並存的主張,聖吉聽了之後知道他的探索並不瘋狂,這些團隊不可思議的現象是可以解釋的。但是當他一次又一次地研讀波姆所寫的《整體與內隱的秩序》(Wholeness and the Implicate Order),始終不得要領。及至聽到賈渥斯基敘述他和波姆的對話,才清楚了解波姆的意思。所以在《領導聖經》之後,《修練的軌跡》這本書自然鋪陳而出。
經過上述這些介紹,我們就不難體認聖吉他從《第五項修練》到《修練的軌跡》,「一路走來,始終如一」;而且,就如同他在《第五項修練》原文書的誌謝中提到他的恩師佛睿思特對他最重要的影響:「他總是獻身於探索最重要的問題,而不是最容易解答的。」聖吉信受奉行。

儒釋道的影響
《修練的軌跡》中涉略了不少中國儒釋道的修練,其中有些背景資訊順便一提。聖吉讀史丹佛大學時就開始修習鈴木大拙的禪宗。我1991年寄了一些南懷瑾先生佛道兩家著作的英譯本給聖吉,他非常用功,在世界各地演講時均隨身攜帶閱讀。1995年我帶他至香港見南先生,此後聖吉就依南先生的指點下苦功,每天早晚各打坐一小時,終年不斷;這對一個整年行程都排得滿滿的管理大師而言,必須先要把這件事當作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,並且要有高度的紀律才能做到。聖吉並遵照南先生的指點,開始非常認真地研讀《管子》及《大學》。19976月,在侯承業教授的安排下,聖吉及四位美國友人至香港參加南先生主持的禪七,對佛法修證更進一步。返美後五人每月聚會(這對一個在世界各地演講的人而言是很不容易的),溫習禪七所學,非常精進。近年來聖吉向南先生請益的次數就更加頻繁了。
聖吉後來介紹本書的第二位作者奧圖夏默(Otto Scharmer)至香港訪問南懷瑾先生,在《修練的軌跡》中,夏默說:「在我所有的訪談中,沒有一個比得上那次更有意思的。」我1996年在MIT組織學習中心遇到夏默時,他已訪問過南先生,其實當初他離開香港時心中是非常失望和憤怒的,因為他覺得南先生沒有回答他的問題,所答非所問。回到MIT重新整理訪問稿時,才發現南先生不只回答了他的問題,而且還回答了他沒問而該問的問題。他整個U型理論因此而確立。這也算《修練的軌跡》一書背後的一段有趣的小插曲。

更多關懷議題的深度匯談
《修練的軌跡》一書先由聖吉道出心中對全球自然環境、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科技發展的憂心開場,約瑟夫隨後述說蓋提基金會〈全球安魂曲〉一文所提到的,人類如果不能克服這些問題,不能發展環境永續的社會,人類就可能滅絕。光是全球自然環境方面,雖然參與聖吉等成立的組織學習協會(Society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, SOL) 環境永續計劃的企業中,環保方面已產生許多具體而令人稱譽的作法與成效,但杯水車薪、緩不濟急。從愈來愈頻仍的超級大風暴、洪水、熱浪、森林大火、到冰河融解,全球暖化效應全面襲來,規模之大、腳步之快,令人怵目驚心。人類還有未來嗎?我們,在個人方面、組織方面、和社會方面,應如何轉化,才能創造我們真正想要的未來?整本書就是聖吉、夏默、賈渥斯基、佛勞爾絲四個人圍繞著這些對全人類而言最重要議題的深度匯談。我初讀時,隨手翻閱,精彩不期而遇。第二次閱讀時,挑了幾個章節細讀,愈加喜歡。第三次由於要做中譯之審校工作,全書由頭至尾細讀,收穫更豐。由於書中摘錄了許多智慧的訪談,加上聖吉、夏默、賈渥斯基等精彩、玄妙而具啟發性的經歷,以及不少有關創新、組織變革、與修練方面重要而有用的一些觀念、方法與實例貫穿其中,大大提高了《修練的軌跡》這本書的可讀性、趣味性與實用價值。
由於《修練的軌跡》也是一部非常珍貴的深度匯談紀錄,如果你對深度匯談有興趣,你可以觀察他們四人匯談時voicing(說話)、listening(傾聽)、suspending(懸掛)、respecting(尊重)的行為表現,你可以觀察mover(行動者)、follower(跟隨者)、opposer(反對者)、bystander(旁觀者)四個角色如何適時交互出現;或許多留意些,你還可能體會深度匯談flow of meaning(意義的流動)及centering(專注於重要議題,同時保持彈性)的意涵,以及深度匯談四種場(field)的變化。總之,你可以以不同的方式、不同的目的、不同的角度來閱讀《修練的軌跡》。願你也會和我一樣,appreciate the presence of Presence(樂見本書問世)

看完這篇導讀,你應該會心動,記住:心動不如馬上行動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